今天是:

首页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联系方式

服饰论坛
Index News About us Products Contact Us Bbs
 
信息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企业新闻资讯新闻
中国服装:十年服装市场回放
发布时间:2005-3-16 阅读:230次
   服装批发市场最初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也就是说,服装批发市场往往是在“某种需求”和“先天优势”吻合的条件下,才冒出来的。所以,生命力非常旺盛。

  十年来,服装批发市场的变化有目共睹。按照某种方式,梳理一下服装批发市场有助于我们拾遗补缺。

  1994年7月1日创刊的《中国服饰报》,伴随着服装行业、零售批发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值得我们思索、需要我们梳理的事情很多、很多。

  批发市场“浏览器"

  如果把中国的服装批发市场的变化过程做一个形象的描述,可概括为“地摊式”,“大棚式”和“商城式”三个阶段。

  服装批发市场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1990年前后,服装批发市场基本上已经走过“地摊”阶段,进入“大棚”经营。到了90年代中期,“商城式”批发市场纷纷出现,步入加速发展期。

  而从服装批发市场的形成、发展的因素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产地型”和“集散型”两类。

  产地型批发市场的形成是那些地区在某个历史时期,有着服装生产、加工的资源优势,当市场有需求时,因为该地区服装的种类多、款式更新快,而且价格便宜,一传十、十传百,名声自然就大起来。

  集散型的服装批发市场是借助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会集大量的服装商品,对本地以及周遍地区吞吐辐射。这类服装批发市场,刚开始很可能就是一个类似农贸市场的大集市,附近的商家觉得到这里交通方便,货也不错,就都来进货;当地的居民也都知道这里东西便宜,常来这里逛,淘换些喜欢的衣物。来拿货的人多了,生意越做越大,达到供求的“循环”。

  服装批发市场呈现极强的地区性,按照地区进行归纳,方便浏览。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分布在广东、福建。

  地处华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依靠紧邻香港、台湾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服装加工企业大批承接服装加工定单,形成产业规模。

  广东和福建的服装批发市场依托当地服装生产加工业的形成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是非常典型的产地型批发市场。

  广东的服装制造业有明显的地区性的专业分工。比如,深圳东莞主要是以生产女装为主,中山以休闲装为主,南海的盐步偏重内衣。此外,普宁的衬衫、潮州的婚纱晚装、佛山的童装、汕头的西服及东莞的大朗毛织品等,都有各自的侧重。而福建的服装加工基地主要是集中在石狮、泉州和晋江等地。

  广东纺织服装批发市场数不胜数,各具特点。广州目前形成以白马为龙头的流花板块和沙东有利为龙头的沙河板块两大服装批发市场。

  位置接近广州火车站及省长途汽车站的流花服装批发商业区是比较成型的。流花服装批发商业区内有十多家服装批发中心,其中比较有规模的、够档次的要算白马、天马及步步高。据说,流花每年的服装交易额接近50亿元。

  广东的虎门是服装重镇,在服装业中的影响力,快赶上当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了。虎门也是服装批发很集中的地方,主要的批发市场有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龙泉商业广场、连卡佛时装批发商场、金百利时装批发商场、百老汇商场、新时代及金百利等,其中,富民商业大厦和黄河时装城最具代表性。

  此外,广东西樵轻纺城,2003年成交额接近150亿元,中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排名“老四”,也是很有名气的。

  福建石狮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批零中心,在高峰时期日进出石狮的商贩达3万人以上,产品种类以西服、童装、牛仔服装、T恤为主。

  福建石狮的服装批发市场较为分散,几乎遍及整个城市。石狮拥有近20条服装批发街(包括大仑街、跃进路、城隍街等)、6座商业城(中信时装城、侨乡商业城、中侨商厦、耀中大厦、环球商场等)和8个不同类别的成衣专业市场如华南童服城等,共8000多家服装店。

  鸳鸯池面料市场是石狮现有5个面料批发市场中规模最大的,以经营内地生产的面料为主,进口面料为辅。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在重庆和成都。

  重庆和成都是通向西南的第一站,重庆和成都的服装批发市场担负着向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甚至西藏等地几百个市县分销纺织服装商品的任务。

  重庆的朝天门批发市场位于重庆渝中区东南端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历来商贾云集,并且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从1988年开始,朝天门批发市场利用原有仓库改建为市场,1991年市场正式开业。市场的建成面积达37万平方米,市场内设26个交易区,其中数千家经营者是来自内地其他省市的商家,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服装和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

  朝天门批发市场商品主要辐射重庆三峡库区,朝天门市场每天的客流量在20万人次以上。

  朝天门批发市场有服装、纺织面料、服饰辅料、鞋帽等20余个商品大类。批发市场的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但为了提高市场经营的商品档次,管理单位有意引导商户经营一些档次较高的商品,同时希望市场经营方式由批零兼营,逐步转变为以批发为主。

  成都的青年路地处繁华商业街,现有九龙、万紫、金开、明都、锦绣等专业服装批发市场。

  九龙广场自1999年元月试营业至今,主要以经营服装、鞋类、皮具,商品大多来自深、港、粤、沪的中高档产品,其中以广州、福建、杭州、武汉、上海、深圳、台湾、香港为主,也有来自韩国、法国、意大利的二线品牌,被誉为“西部服装第一城”。

  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分布在湖北的武汉,湖南的长沙和株洲。

  中国改革开放后,湖北武汉的汉正街在中国率先恢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世纪80年代更凭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发挥着“引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流通功能,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虽然近年汉正街的销售额有所萎缩,但仍然是湖北省批发商品的重要渠道。

  整个汉正街市场营业面积共2.56平方公里。汉正街经营的商户大部分是中小型的私营企业,经销产品包括服装、饰品、拉链等28大类商品。不过,除了部分服装是来自蔡甸、汉川等周边县市以外,其余商品均来自全国其他地区。

  数年前,负责管理汉正街市场的有关单位提出要“二次创业”,要重塑汉正街的布局、环境和品牌,争取在2005年把汉正街建成全国性的商品流通中心。现在汉正街已新增6个专业市场,经营方式从以往的单纯销售拓展到为客户提供“营销代理、大型展卖场、商务资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活动所需的全方位服务。由管理单位负责筹备的“中国汉正街小商品博览会”将进一步将汉正街树立成为武汉的商业重点。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江浙沪苏杭一带,人杰地灵之所在,自古就出才子,是中国纺织服装的一大基地,是典型的产地型市场。在2003年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前20名中,华东地区一下子入围12个。太多了,说不过来,挑几个有特色的看看。

  浙江绍兴县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县,历史上就有“日出万丈绸”之美誉。全县现有各种类型的纺织骨干企业3000多家,拥有世界一流纺织印染整理设备,形成了以化纤原料、纺织、印染、整理等完善的现代化轻纺工业体系。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绍兴中国轻纺城,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全国轻纺产品交易中心。市场商品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占国内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03年市场成交额246亿元,是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老大。

  1989年10月创办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是全国著名的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2003年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排行第十二位,成交额53亿元,也是大江南北服装交流的重要集散地。

  浙江湖州织里童装市场,毗邻江苏省苏州一带,受闻名全国的“苏绣”影响,民间能绣善织的人很多,因此童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织里童装市场初建于1983年,共有摊位近4000间的童装、棉布专业市场。2003年交易额为102亿元,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第六,是中国最大的童装市场和棉布集散中心。

  海宁中国皮革城,原名浙江皮革服装城。全国最大的皮革服装市场,于1994年应运而生,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2003年交易额接近33亿元,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第十八位。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是著名的江南五大镇之一。1988年兴建了濮院羊毛衫交易市场,占地1.5平方公里,濮院市场有交易区10个,是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人称“中国羊毛衫名镇”。2003年的交易额为33.8亿元,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排行第十七位。

  1986年10月创办的江苏省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一个丝绸专业大型批发市场。市场占地30万平方米,2003年交易额达218亿元,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排行第二,是全国丝绸、化纤产品集散中心。

  2003年交易额89亿元的江苏常熟招商城,营业面积2.5平方公里,招商城內有28家专业批发市场。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第七位,绝对是个超大规模的专业服装批发城。

  江苏叠石桥绣品城始建于1982年,目前绣品城占地7.7万平方米,2003年叠石桥绣品城的交易额41亿元,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销售额第十五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服装批发市场已经是一种“高端”的形态了。在面向的小批量、零散客户群体的同时,在高档品牌产品、进口商品方面,力求营造“好东西,不重样,还实惠”的氛围。批发市场的各个铺位在同类商品中寻求商品的差异化,客户卖东西时觉得不重样,挑选余地大,这点的确领先于其他地区的批发市场。

  天津路和七浦路是上海著名的服装街,那里集中了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批发市场。比如,新七浦服装市场、丽影服装批发市场、兴旺服饰市场等。

  地处著名的服装街七浦路、河南北路路口的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是目前上海交易量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服装批发市场。

  目前,新七浦以拥有1100个铺位的规模成为上海乃至大城市中名列前茅的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市场。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在北京、山东、河北。北京面向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山东主要面向东亚。

  北京作为大城市的代表,服装批发市场属典型的集散型市场,其单体市场的交易额或许达不到全国统计排名前列,但整体商圈的交易总额足以让业内人士关注。

  北京的服装批发市场成了“商圈”规模的就两个,一个木樨园,一个动物园。官园批发市场和万通小商品市场不能算,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批着批发外皮的可以砍价的零售”。

  木樨园商圈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市场。京温、大红门服装城、新世纪商城、天海、龙湫,以及去年新开业的天雅大厦、今年5月开业的百荣世贸商城、木樨园商贸城等大型服装和面料市场,以其强大的能量辐射整个华北乃至全国。

  北京动物园商圈自1980年就开始形成。近年来,动物园商圈已经建成了一批较具规模的专业化服装批发市场,东鼎、天乐、众合,以及今年6月开业的金开利德服装市场,构成了整个动物园服装商圈。客户相对集中,市场规模大、成交额高,在全国和世界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山东被成为“大纺织、小服装”,纺织服装是山东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国的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在全国纺织服装业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山东并不是很多。

  2003年,山东进入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排行前20名的有4个。即墨市服装批发市场排名第9、淄川服装城65亿元紧随其后、淄博市周村纺织大世界排名第16;济南泺口服装批发市场第20名刚好入选。

  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是在山东服装批发市场中交易额最高的。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2003年实现商品交易额67亿元。

  河北唐山的路南区小山工业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额28..5亿元,在北方其规模不可小觑。

  另外还有辛集皮货,白沟的箱包也是华北地区人气颇旺的市场。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分布在沈阳、海城和哈尔滨。

  哈尔滨的红博世纪广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西柳服装市场自1978年诞生以来,特别是经过1994年易地重建后,已成为我国建筑规模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2003年的市场交易额190多亿元,排名全国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商品交易市场第三位。

  现在的西柳市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分16个经营区和一个综合商场,西柳服装市场的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还通过边境贸易销往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与南非、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关系。

  创建于1997年的沈阳五爱市场服装城是东北的主要服装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0.7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约80亿元,是目前全国超大服装专业批发(兼零售)市场之一。

  编后

  从服装批发市场近十年的发展来看,其经营业态根据地区和大环境的改变出现多样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先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中心区的集散型中小规模的服装批发市场,开始出现面向零散客户的零售业态特征。

  近年来,服装批发市场向着超大规模、高档次升级,在完成传统的服装批发集散业务的同时,开始融合休闲购物、娱乐体验、公益服务等现代都市商业的特征。

  我们尽管不能完全预测服装批发市场下一个十年后的状态,但是我们预感到下一次服装批发市场的梳理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零售市场“咏叹调”

  1994到2004这十年当中,百货商场风云变幻。商厦大战、经营定位、商企重组……

  无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最起码我们普通老百姓亲眼见证了这段鲜活的历程。

  豪华商厦撞击传统观念

  1994年,历时一年的“赛特价格离谱不离谱”的争论刚刚平息。

  那场由《经济日报》的《赛特你太离谱了》和《北京晚报》的《燕莎、赛特也许不太离谱》引发的轰动北京全城的大讨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刚开业的京城首批贵族商场———赛特、燕莎的好奇和关注。

  在此之前,几乎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到北京买东西去王府井、西单、前门,那里是面向普通人的。只有少数能搞到“外汇券”的人,偶尔出入一下北京饭店、长城、国贸、出国人员服务部之类的场所,买一些进口货。

  现在说起外汇券,多多少少还让人有些感慨。1980年开始发行的外汇券,作为外国人、侨胞到中国旅游时支付使用的法定流通货币,使用了15个年头。在1995年1月1日外汇券停用之前,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或托人找关系,或到黑市上换,为的就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乃至精神需求。

  燕莎、赛特的出现,让当时的京城市民在兴奋、好奇、自豪之余,好像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毕竟那时人们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还习惯于“外汇券专柜”、“出国人员用品”、“外宾专供”等限制性用语,从心理上对这种金碧辉煌、店堂般“奢侈”的购物场所,有着那么一种羞怯。而刚刚富裕起来的“万元户”,成了当时燕莎、赛特的目标客户。

  记得1993年底,一位同学回国探亲,多年不见,在一阵惊呼般的寒暄之后,我脱口而出的竟是:“哎,你知道燕莎吗?知道赛特吗?北京现在也有特‘牛’的商场!我带你去逛逛”……

  北京、中国有了面向国民的豪华商场。不管能不能买得起那里的东西,从那时起,舒适环境、优质服务等现代化商场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普通市民的面前逐渐显现,这是现代商业和传统购物观念的第一次撞击。

  商厦耸立并非遍地是金

  其实,当时的价格离不离谱大辩论只是一种表象,是北京商厦大潮暗流涌动时溅起的浪花而已。真正让众多商家跃跃欲试,大型商城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耸立的根本原因,是那时中国零售业刚刚开始对外开放,外资百货店以其豪华的设施、高档的商品,把目标市场成功地锁定在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当时高档商厦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0%到30%。

  1993年11月,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新东安市场工程奠基开工;

  1994年3月,百盛购物中心开业;

  1994年8月,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双安商场开业;

  1995年9月,在距双安商场仅一站地的位置上,当代商城开业;

  1996年4月,“双休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赶集去”,亚细亚集团扭着中原大秧歌,硬着头皮,冲进北京安贞里……

  然而,不是谁都能读懂百货业这本经的!在随后的日子里,商厦大战中已经开始有人认输退出,有人壮烈倒下。

  据内贸部的资料,集中出现在1996年的大型商场成批倒闭现象,是建国以来第一次。1996年5月,位于北京西单繁华商业区的信特大厦,开业不久就匆匆关门;10月,富祥行倒闭;12月,北京保真商城宣告破产。

  1997年的头5个月,北京约有20多家大中型商场销售额出现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达40%。北京市政府做出了停建缓建一批大型商业设施的决定。1997年5月,北京卡玛商业关门整顿;8月,万惠双安商城宣布正式停业……百货商场倒闭关门更呈蔓延趋势。

  倒闭关门、关门倒闭,1998年被媒体称为“商场倒闭年”。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商厦狂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旺盛的惯性所致。那时人们对百货商场的信任程度比较高,购买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这类比较贵重的物品还是要到大型百货商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台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分流了人们相当一部分购买能力,消费者的收入、消费预期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宏观经济的紧缩政策,那种“大型百货商场尽管开,开一家火一家”的时代已成昔日黄花。

  成熟市场迫使精确定位

  经过激烈的商厦大战,有些彻底倒下,有些转型成功,有些巍然屹立。现实的残酷,市场的无情,血鉴轩辕之悲壮,激流勇退之豪迈,都让京城百货业在大战之后,清醒、成熟了许多———根据市场环境明确经营定位。

  中国的百货业开始谈定位是1990年左右。再往前,商品匮乏、计划经济是卖方市场时代,商家根本不需要什么考虑定位问题。百货商店什么都卖得出去,只要东西别有太大的毛病,有一点毛病的还可以降价处理呢。

  以燕莎、赛特为代表的高档百货商场开始明确在商品档次上的定位。在那里,可以买到进口商品、高档商品,别的地方买不到。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超市、专业连锁店挤压、冲击着百货商场。老百姓购买食品、生活日用品准保是去就近的超市、便利店;而家用电器、五金、布料等商品市场,都被专业连锁店分割侵吞。服装服饰、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在百货商场的比重从原来的30%,发展到现在的60%以上。

  经营范围的定位问题摆在百货商场面前,商家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卖什么、不卖什么,谋求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途径。

  商品档次和范围的定位明确了,顾客就买账了吗?不是。商品档次、范围的定位很容易被复制,百货商场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有别于他人,比如在优雅环境、时尚享受、个性服务等无形价值方面,吸引消费者。

  大凡在商场倒闭年那会儿往后,把枪林弹雨当作开业彩旗鞭炮的,多多少少是一些“来者不善”、怀揣“金刚钻”的行家。

  1997年4月,阜成门华联催动跨下马,成为“骁勇战将”;

  1997年11月,雷厉风行的翠微军团迎着硝烟开进西长安街;

  1998年1月,投资4亿美元的新东安市场重整铠甲,披挂上阵;

  1998年6月,北京庄胜SOGO登场,宣武门上空燃放青春时尚的焰火;

  1999年1月,来自台湾的中友百货,在“信特”停业而闲置的华南大厦,尽显“小资”温馨;

  2002年2月,安贞华联在当年“仟村百货”折戟之地,低调厚重的开业,仿佛一句:“看我伏虎!”……

  一劳永逸的事在当今市场中已不复存在。寻求差异化、动态地精确定位,已经成为现代商家的追求。尽管,拼搏于商战的每一位商家,怀中袖里都掖着一把“价格战”利刃,只是不到生命的最后防线,决不轻易抽出。

  京城百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更加敏锐、更加成熟、更贴近现代经营模式的时代。

  新型业态实现洋为中用

  京城百货业充满了变数,各路商家的良苦用心,只为求解这个变数划出的轨迹。

  为了寻求适合百货商场生存发展的途径,研究外国同行走过的路,看看是不是可以借鉴和尝试,或许是一条捷径。

  2002年12月,燕莎奥特莱斯开张,这是中国第一个名品折扣店。这种专营过季、停产、断码品牌商品的业态,从那时起,在中国着陆、立足。

  2004年4月,北京商业建设规划中四大“摩尔”之一的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开始招商,55万平方米的“世界第一摩尔”进入出场前的倒计时。

  在记忆中,关于“奥特莱斯”业态的讨论,是在燕莎迈出了真实的一步之后,才逐渐多起来的;而关于“摩尔”的探讨,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到如今都说是“摩尔”的项目全国也有二三百个。中国最早的“摩尔”是谁,已经被“摩尔”究竟是什么的声音淹没。

  “奥特莱斯”好像是一支空降部队,突然间就出现在北京的零售战场,并迅速验证着自己在这片丛林的战斗力和生命力;而“摩尔”却如同常听到的词———“航母”,又是造又是改,但总有人追究到底是不是“航母”……

  毕竟,对新型零售业态的尝试,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他们始终关心着零售业发展。

  外资涌入加速商企重组

  企业重组这个话题可能和咱老百姓关系不大,这是国家和商家们考虑的事。

  可是,为什么这些年百货商场的变化那么大,像疯了似的,尽出些新鲜的招,商品、环境、服务尽往咱心坎儿上碰。

  一句话,要是没有改革开放,咱上商场买东西,到现在,没准儿还跟十多年前似的,隔着个大柜台,大气儿不敢出地跟售货员央求:“谢谢您,把那双鞋拿给我瞧瞧。”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竞争中求发展。说通俗点儿,就是让国营的、私人的、还包括外国人开的商场,一视同仁,比着做生意,比着挣钱。外国人财大气粗,本钱足,经验多,跟外国人比着开商场,咱自己可要扛得住。怎么办?那咱首先要把零碎的小生意给拢成大生意,才能跟人家有一拼……

  这就是商业企业要进行合并、重组,做大做强原因的“白话解释”。

  中国商业企业重组的“开场白”应数1984年我国商业第一股票北京天桥百货的成功上市。接下来,1992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同意先在几个城市和经济特区试办外商投资商业企业,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方必须控股51%以上。北京燕莎友谊商城、上海第一八佰伴等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就是当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后成立的。

  中国加入WTO的前前后后,外资商业快速抢滩中国的零售业,加速了中国商业企业重组的进程。从1999年开始,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和中心城市。2003年后,中国商业领域告别试点开放的阶段,转入正常开放,在外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和布局上进一步放开限制。

  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中国的商业企业走马换将,一艘又一艘的“商业航母”驶入波涛汹涌的商战海洋。

  2000年9月,北京王府东安集团成立;

  2001年2月,京沪两地3家知名企业联合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

  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目前,世界最大零售商当中已有70%进入了中国。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的商业领域将全面对外资开放。未来几年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仍是商业发展的主旋律。

  经历过的事情,有时只要略经“码放”,就能给人某种启示。

  过去的十年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我们从睡梦初醒、人云亦云到天凉秋好、运筹帷幄。

  过去的十年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我们懂得了要努力去读一本永无结局的书———市场。

                             文章来源:中国服饰报

 
广州创雅服饰有限公司